跳到主要内容

流动性偏好理论_Liquidity Preference Theory

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人们更倾向于将资产保持在一种流动性较强的形式,如现金,而不是选择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例如债券、股票或房地产。其重要结论是,投资者期望获得更高的风险溢价,以弥补长期失去流动性的代价。

这种倾向主要源于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个人、企业以及投资者通过持有流动资产,可以更好地应对未预见的财务和经济变化,尤其是在危机期间。

关键要点

  • 流动性偏好理论描述了通过流动性来衡量的货币供需关系。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的一般理论》中提到了这一概念。
  • 凯恩斯强调了利率与货币供需之间的紧密联系。
  • 资产转换为货币的速度越快,其流动性在现实中就越高。

然而,持有现金提供流动性但无回报,与提供利息或收益但流动性较低的债券之间存在权衡。利率实际上是投资者为放弃流动性而持有流动性较低的资产(如债券)所需的回报。

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利率会调整,以平衡对现金的持有愿望与对流动性较低资产的偏好。人们越喜欢流动性,利率就必须越高,才能使他们愿意持有债券。该理论将利率视为放弃流动性的报酬。

流动性偏好理论如何运作?

流动性偏好理论是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展而来的,旨在解释利率的形成机制。其核心前提是,人们自然更倾向于将资产以流动性形式持有,以便于以较低成本快速转换为现金。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就是货币。

重要提示: 经济状况如衰退等导致不确定性的因素,会提升流动性偏好,促使人们希望保持更高的流动性。这需要更高的利率来促使人们向非流动性资产转移。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利率源于人们对流动性与非流动性、产生利息的资产之间的需求。

根据这一理论,利率为人们克服流动性偏好并持有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例如债券)提供了激励。债券提供利息收入,但流动性较现金低,因为它们不能迅速转换为货币。债券的流动性越低,投资者所需的利率激励就越大。

该理论认为,利率正是由于货币的供需关系而形成。当人们希望持有更多现金时,货币供应减少,债券价格下降,流动性偏好高时,利率就必须上升以激励人们放弃这种流动性以符合该偏好。反之,较低的流动性偏好意味着人们愿意持有更多债券,从而增加货币供应并降低利率。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谁?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20世纪一位有影响力的英国经济学家。他在1936年发表的开创性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的一般理论》挑战了传统经济学的智慧,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他的经济理论统称为凯恩斯主义,彻底改变了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对经济危机的看法和应对方式, shaping postwar economic thinking. 他主张政府干预在经济衰退期间对稳定经济至关重要。

尽管多年来不断受到新古典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理论家等的挑战,他的理论仍然是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石。流动性偏好理论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

流动性偏好的三种动机

凯恩斯认为对流动性的需求源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 交易动机:指的是日常交易(例如购买商品和服务)所需的现金。这种对流动性的需求相对可预测,并与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和支出相关联:收入越高,流动性的需求也越高。交易动机是基本动机,无论利率水平如何,流动性需求始终存在,这强调了货币作为日常经济活动交换媒介的重要角色。
  • 预防动机:指的是为了应对意外支出或紧急情况而持有现金的冲动。个人可能会持有资金以应对突发的医疗费用、汽车维修或其他财务需求。企业同样可能保持流动性储备,以应对意外的运营或市场挑战。预防动机强调了货币作为价值储存的功能,能够在不确定性面前提供安全感。
  • 投机动机:指的是为了抓住未来尚未出现的投资机会而持有现金的行为。这种动机在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中更为明显,其强度可能会随着人们对未来利率、经济增长和市场状况的预期变化而有所不同。即使名义利率较低,且无利息收入,仍然会有人持有现金。然而,当利率上升时,这种行为会发生变化。

流动性偏好与收益率曲线

流动性偏好理论对绘制相同信用质量债券的利率随不同到期时间变化的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和走势有重要影响。

正常情况下,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想象一张图表,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投资的时间长度。在这条收益率曲线上可以看到不同期限的投资可以获得的利率。

在正常情况下,图表上升。当你将资金投资更长时间时,获得的利率通常更高。这种上升趋势表明人们期待通过将资金锁定在长期投资(如债券)中获得更高的回报。这与流动性偏好理论的推测一致:人们更喜欢流动性,倾向于短期证券而非长期证券。

短期证券提供更高的流动性,因为它们到期更快。这使得再投资或提款变得更为便捷。这种对短期债券的高需求会导致短期利率降低。当债券价格上涨时,其利率下降。但为了吸引投资者转向长期证券,这些债券必须提供更高的利率,以弥补流动性降低带来的损失。这种动态自然而然会使收益率曲线变陡。

当流动性偏好上升时,投资者因不确定性或经济衰退而趋向于优质流动资产,增加对短期债券的需求。一旦这种情况发生,短期利率相对于长期利率就会上升,从而使收益率曲线扁平或倒挂。

而在经济稳定时期,流动性偏好降低时,投资者更愿意投资于收益更高的长期债券,收益率曲线则会变陡。

注意: 更陡的收益率曲线意味着更高的流动性溢价,因为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回报以持有长期债券。而扁平或倒挂的收益率曲线可能表明流动性溢价较低或市场动态变化。

流动性偏好理论与投资

流动性偏好理论为投资者在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决策方面提供了有用的框架。投资者可以借助对流动性偏好的理解,选择符合自身流动性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的资产和策略。

在流动性偏好较高的时期(如经济衰退),投资者可能会增加对安全且流动性高资产(如现金和短期国债)的配置。保持高度流动的资产能降低风险,并在市场变化时提供转投其他投资的灵活性。而在流动性偏好下降时,则可能选择更多风险和流动性较低的投资,例如股票、房地产或高收益债券。

该理论还强调了阶梯投资策略的价值,确保有稳健的现金流,以满足流动性需求。设定不同到期日的债券阶梯可以为流动性需求提供稳定的现金流。现金储备缓冲也有助于管理流动性风险。当流动性偏好上升时,投资者可以保持更高的现金储备,以避免在不利价格情况下被迫出售流动性较差的资产。

流动性偏好理论并未提供一套理想的资产购买建议,而是为适应经济状况和流动性需求提供了一个框架。投资者可以运用这一理论,构建在流动性偏好周期内具有韧性的投资组合,按照适当比例将低风险的流动资产与高回报的非流动资产结合起来。

对流动性偏好理论的批评

流动性偏好理论虽具影响力,但也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批评。

一个常见的反对意见是,决定利率的因素复杂多样,而不仅仅是流动性偏好。此外,该理论被指责过于简化利率变动,仅与货币供需的变化相关,而实际上,诸如通货膨胀、违约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多样化投资机会等因素同样起到作用。

该理论还受到被指责过于消极的批评。它认为利率是针对流动性偏好变化的被动适应,但货币政策可以积极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行为,而不仅仅是被动反应于流动性的需求。

流动性偏好对利率的影响的实证证据也不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其他因素(如通货膨胀预期)在利率变化中可能占有更大的作用。

定量测量流动性偏好也很困难。因此,该理论在2020年代全球化经济中可能适用性不佳。资本流动性使得流动性可以国际流动到利率最高的地方,因此国家的利率反映全球的流动性偏好,而不仅仅是国内因素。

流动性偏好理论如何帮助理解金融危机?

流动性偏好理论可以揭示流动性动态及其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在金融危机期间,由于流动性偏好的提高,可能加剧市场状况。对流动性的突然需求激增可能导致资产的抛售,资产价格急剧下跌,以及金融状况的紧缩。

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机构通过理解流动性偏好的基本原则,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减轻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进而制定出增强金融稳定的策略。

其他经济理论是否建立在流动性偏好理论之上或对其提出挑战?

一些当代经济理论对流动性偏好提出挑战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理性预期和市场有效理论通常认为市场会迅速调整以应对新信息,这可能削弱流动性偏好的投机动机。

发展提升流动性和管理流动性风险的金融工具和技术也可能促使重新考虑流动性偏好。然而,现代货币理论和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凯恩斯主义思想(包括流动性偏好理论)之上,以解释现代经济现象。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流动性偏好?

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来影响经济状况。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和信心,从而可能降低流动性偏好,并导致降低利率。而紧缩性财政政策往往由于不确定性上升而提高流动性偏好,从而对利率造成上行压力。

总结

流动性偏好理论试图解释流动性、利率与经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它凸显了个人和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性行为如何影响整体经济。

流动性偏好理论源于凯恩斯的研究,至今仍成为理解货币经济现象的重要视角。投资者掌握流动性偏好的概念,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决策,并提供了对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利率和市场稳定的洞见。